朱元璋大步在前,平安紧随之后。
待朱元璋坐在乾清宫正殿金台上,四周只有躬身侍立的宦官,别无他人。
脚下是坚实的金砖地面。
殿阁中遍布着两人合抱的巨木为柱。
雕砌精美的三层金台,铜鹤,巨大的华美屏风,斗大的字组成的楹联。
一切均是鄣显着帝王威仪。
坐在金台上的朱元璋,宛如天神。
黑色的翼善冠,青色四团龙熟罗龙袍,两眼中满是威严。
哪怕刚刚还是用欣赏之至的眼光看向平安,现在的朱元璋,又是那位凛然难犯的帝王。
“保儿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这一次皇长孙遇险,你觉得有没有蹊跷?”
这个问题,在平安的预计之中。
普通人家的嫡长孙都是无比宝贵,遇险后不可能不查。
何况是皇家?
又是朱元璋这样一位心思缜密之至的皇帝?
“臣不敢妄言。”平安沉声道:“但事情前后经过,太多巧合。”
“哈哈,巧合太多。”
朱元璋虽笑,但笑声中寒意逼人,在场的宦官,更是把头又低下去一些。
“保儿,咱一直以为你就是个武夫,这一次,看的出来你不光武勇,行事也沉稳,遇事还愿多想,这便是大将之才。”
朱元璋眼中的欣赏之意愈发明显。
问平安的问题,朱元璋自己当然是想过了。
看似没太多疑点,无非就是侍卫失职。
但巧合一多,在朱元璋眼里,就是洞若观火!
这是阴谋!
就在此时,有宦官入内禀报道:“圣上,太子殿下至。”
“好,宣他进来。”
转瞬间,年纪在二十七八的太子朱标急急走了进来。
相比帝王霸气十足,还有将帅体魄的朱元璋,朱标的身形要文弱的多。
气质也是较为儒雅,看着象是个书生。
只是眼眸转动时精芒四射,顾盼时也是有英姿勃发之感,给人的感觉就是成熟,干练,精明,且儒雅成熟。
对朱标的整体感觉,平安就是觉得是后世那种八面来风,精明强干,不管是情商还是智商都超高的那种成功人士。
不论从政还是从商,都会获得相当大的成就。
朱标是从少年时起就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,没几年就册封为太子。
跟着朱升,宋濂,还有徐达,李善长等功臣学习军政事务,从几年前已经开始帮着朱元璋看奏疏,处理军国大政,老朱已经宣布,自己出外或因故不理国政时,就是由太子监国。
久在高位,又开始处断政务,朱标身上的强大气场,不是平安刚刚看到的诸王能比的。
说白了,朱标在的层次,他的小兄弟们差的远了。
“儿臣叩见父皇。”
朱标一跪一叩便即起身,看着朱元璋道:“父皇,雄英是不是在母后那里?”
“没错。”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,说道:“标儿,你能不能记起你东宫的官员名单,咱给你配了哪些人?”
“儿臣隐约能记得。”
朱标有些发楞,他急急赶来是听说朱雄英遇险回宫,没想到父皇居然问自己东宫的臣属名单?
朱标回答的还是相对详细,几乎没遗漏。
毕竟想忘也难。
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,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,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,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,中书平章政事胡美、廖永忠、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,中书左、右丞赵庸、王溥兼副詹事,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,傅瓛兼詹事,同知大都督康茂才、张兴祖兼左、右率府使,大都督府副使顾时、孙兴祖同知左、右率府事,大都督府事吴祯、耿炳文兼左、右率府副使,御史大夫邓愈、汤和兼谕德,御史中丞刘基、章溢兼赞善大夫,治书侍御史文原吉、范显祖兼太子宾客,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,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,由太子监国、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……
朱标东宫的这个名单是洪武初年定下的,其中有一些已经病故,比如常遇春等人。
这个名单的重要意义就是大明国初的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,基本上也是东宫的臣属。
李善长,徐达,常遇春,冯胜,邓愈,汤和,刘基,就算是廖永忠,胡美,康茂才,耿炳文,都是有侯伯身份或是顶尖的大将,文臣。
洪武初年大半朝廷精华,都是东宫的文臣和左右率这样的武力储备。
所以才有玩笑说,朱标要造反,老朱配家底。
等朱标背完,朱元璋才怒声道:“标儿,你还算记的清楚。现在说说,你是咱的嫡长子,咱给你配的是什么班底,平素用什么人来护持着你?现在雄英是你的嫡长子,你是怎么看护他的?若不是保儿用心,这一次雄英不死也去半条命,标儿,你太让咱失望了!”
朱标这才明白,老爷子叫背名单是在这里等着他。
飞卢小说网声明
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,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,涉黑(暴力、血腥)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,如发现违规作品,请向本站投诉。
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,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,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,请向本站投诉。
投诉邮箱:[email protected] 一经核实,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。